微信扫一扫
今年我们弟弟也准备上小学了。
想回上一年同期,哥哥准备上小学前,我们的鸡飞狗跳,此时此刻显得云淡风轻得多。
当了一年的小学生陪跑员,作为稍有经验的老妈子,是有那么一点真情实感在的。
大宝那时候,我们属于纯躺型,就是啥都没有准备过学过,就懵懵地进入小学了。
结果那是一个鸡飞狗跳、手忙脚乱。(幼升小第一周,我被儿子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点名了!)
一年之后,哥哥才算终于进入状态,虽然学习成绩不拔尖,但是却养成了不错的阅读习惯。
(赖在托管班看书不愿意走,哥哥虽然拼音不够好,但是认字量却不错。)
当然,踩过坑接下来才懂得如何避坑。
对于“幼小衔接”的这个老话题,经历过一年的实战后,我必须得说——有必要!
有所准备不是超前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连接上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需求,为了带给孩子自信和更愉快的学习体验。
厘清了幼小衔接的范畴,做好幼小衔接,会比“零基础”入学,更顺利地过渡。
我们先来看看“幼儿园和小学到底有哪些不同”。
环境突然有巨大的变化,孩子从心理、生理到知识、习惯等都面临着挑战。
我们通俗理解的幼小衔接,不过只是属于“知识范畴”里面的一小部分。
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有必要做,但幼小衔接班按需可以不上。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幼小衔接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段时间做就行了嘛,其实不对。
可以说,幼小衔接的概念可以分为两层:
狭义的幼小衔接:集中在大班下学期
广义的幼小衔接:贯穿3-6岁阶段
整个幼儿阶段都应该做准备工作,因为生活习惯的养成,好性格、高情商的形成,逻辑思维的提升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
在孩子上小学以前,孩子有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力,和健康的心理、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最好不要等到幼儿园快结束才进行幼小衔接,早做准备是最好的。
为了让孩子从幼儿园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离不开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1——“四个准备”
幼小衔接不是超前学,对于拼音、数字、算数、识字等,我反倒觉得可以放平心态,学不学,学多少,怎么学,大家根据自家孩子情况来。
比起知识方面的储备,掌握小学生的必备技能才是保证孩子不掉队的关键。
教育就像打地基,基础越深越稳,孩子在后期就越容易发力走远。
均衡发展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备,其实不仅仅是为了顺利过渡幼小衔接,更多的是为了在遇到学习上的挑战或者是生活上的挫折时,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去面对。
四个准备,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身心准备。
如:向往入学,有良好的情绪,喜欢运动等。
二是生活准备。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参与劳动,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等。
三是社会准备。
会交往合作,诚实守规,有任务意识等。
四是学习准备。
好奇好问,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等。
家长在生活中,就可以有意识地综合培育孩子这四方面的习惯,减缓一点他们对升小学后产生的焦虑。
关键词2——零基础 ≠ 零准备
零基础指的是不要提前学小学课本上的内容,按照我们的教材编排,一年级上期数学才学到20以内加减法了,结果有些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眼球,号称一个月的课就能让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这显然与孩子接受知识的规律相违背。
知识储备不等于硬学习,而是包括对小学的向往、对学习的兴趣、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
零起点不意味着零准备,有的放矢才是做准备的硬道理。
那么,幼小衔接应该为孩子升小学准备什么呢?
生活习惯
按时早睡早起
饭前便后洗手
主动整理玩具
主动分担家务
学习习惯
倾听与提问
表达和发言
阅读和书写
合作与分享
遵纪与守时
生活能力
自主力:自己洗漱穿衣、独立上卫生间、整理衣物床铺、自己收拾桌面、正确使用筷子
专注力:坐得住、不分心、看仔细
沟通能力: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理解他人说的话、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
时间管理能力:认识钟表、给事情设定期限、制作计划清单)
自我保护能力
人身安全:应对陌生人等
户外安全:游戏时,体育活动时,玩耍时
隐私安全
居家安全:擦黑板、玻璃,用剪子、刀子
交通安全:行走,作车,过马路等
运动能力
跳绳(小学考试项目)
50米跑(小学考试项目)
球类(左右手拍球、行走拍球)
书写能力(精细运动的锻炼):
正确坐姿
一尺:眼离书本一前臂
一拳:胸离桌面一横拳
一寸:手离笔尖一指节
握笔姿势
一指寸;二指圆;三指齐
控笔训练:连线练习、描画游戏
心理准备
称呼全名:多用大名来称呼孩子
熟悉环境:参观小学,了解校园生活
兴趣激发:亲子共读相关绘本、游戏模拟小学生活、一起准备学习用品
知识的积累
入学前的语文准备:
培养“前阅读”技能:读绘本、讲故事
培养“前书写”技能:控笔训练
入学前的数学准备:
会数数,引导数过20
看到一个物品,能判断方圆
入学前的英语准备:
多听:亲子共读适龄的英文绘本
多看:一起看适龄的英语动画片
(陪小宝练习写字,主要目的在于锻炼他的手部力量,但是写字姿势还是要时时提醒。)
关键词3——知识游戏化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学段,儿童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具有整体吸收能力。
他的学习并不是填鸭式灌输式的学习,而是在自己主动探索、模仿、观察中获得的。
具体包括以下特点∶
在无意注意伴随下的随机性学习。
以感知、动作为伴随的操作式学习。
在生活和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整体化学习。
以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情绪化学习。
学习的结果主要以感知经验的形式存在。
因此,对六岁以前儿童的知识输入,不该依靠书本,而该依靠生活积累。
游戏式互动,比任何教育方式都有效。
我们尝试用一些游戏化的方式来培育孩子的各项能力。
放弃了掰开揉碎地讲道理,反而换来更多笑声,更容易传递出轻松感。
在哈哈大笑中,孩子也在不自觉之中,就习得了生活所需的能力。
感官游戏,培养专注力
1、“找不同”游戏,培养视觉注意力。
2、“打电话”游戏,培养听觉注意力。
3.“转手指”游戏,培养触觉注意力。
画画游戏,培养想象力
1.画图联想。
2.添笔成画。
3.想象插画。
阅读交流,培养表达力
1.配音小游戏。
2.手影讲故事。
3.看图猜故事。
情景模拟,培养社交力
1.猜猜游戏,认知情绪。
2.情景对话,学会应对。
3.闯关游戏,学会独立。
关键词4——家长配合
幼小衔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而是一个家庭,标志性阶段的开始。
其实孩子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家长其实也需要“幼小衔接”——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尽快地融入新的学习节奏,陪伴孩子一起面临小学阶段的挑战。
也许免不了焦虑,也许免不了动摇。
但是别忘了培育孩子不是一个阶段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情。
教给孩子综合的能力,用爱与陪伴去慢慢开启孩子人生新的里程。
最后的最后,永远相信孩子能越来越好,永远把爱传达给孩子,让他们对学习有更多自信,这点最重要!
(赖在托管班看书不愿意走,哥哥虽然拼音不够好,但是认字量却不错。)
当然,踩过坑接下来才懂得如何避坑。
对于“幼小衔接”的这个老话题,经历过一年的实战后,我必须得说——有必要!
有所准备不是超前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连接上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需求,为了带给孩子自信和更愉快的学习体验。
厘清了幼小衔接的范畴,做好幼小衔接,会比“零基础”入学,更顺利地过渡。
我们先来看看“幼儿园和小学到底有哪些不同”。
环境突然有巨大的变化,孩子从心理、生理到知识、习惯等都面临着挑战。
我们通俗理解的幼小衔接,不过只是属于“知识范畴”里面的一小部分。
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有必要做,但幼小衔接班按需可以不上。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幼小衔接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段时间做就行了嘛,其实不对。
可以说,幼小衔接的概念可以分为两层:
狭义的幼小衔接:集中在大班下学期
广义的幼小衔接:贯穿3-6岁阶段
整个幼儿阶段都应该做准备工作,因为生活习惯的养成,好性格、高情商的形成,逻辑思维的提升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
在孩子上小学以前,孩子有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力,和健康的心理、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最好不要等到幼儿园快结束才进行幼小衔接,早做准备是最好的。
为了让孩子从幼儿园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离不开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1——“四个准备”
幼小衔接不是超前学,对于拼音、数字、算数、识字等,我反倒觉得可以放平心态,学不学,学多少,怎么学,大家根据自家孩子情况来。
比起知识方面的储备,掌握小学生的必备技能才是保证孩子不掉队的关键。
教育就像打地基,基础越深越稳,孩子在后期就越容易发力走远。
均衡发展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备,其实不仅仅是为了顺利过渡幼小衔接,更多的是为了在遇到学习上的挑战或者是生活上的挫折时,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去面对。
四个准备,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身心准备。
如:向往入学,有良好的情绪,喜欢运动等。
二是生活准备。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参与劳动,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等。
三是社会准备。
会交往合作,诚实守规,有任务意识等。
四是学习准备。
好奇好问,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等。
家长在生活中,就可以有意识地综合培育孩子这四方面的习惯,减缓一点他们对升小学后产生的焦虑。
关键词2——零基础 ≠ 零准备
零基础指的是不要提前学小学课本上的内容,按照我们的教材编排,一年级上期数学才学到20以内加减法了,结果有些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眼球,号称一个月的课就能让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这显然与孩子接受知识的规律相违背。
知识储备不等于硬学习,而是包括对小学的向往、对学习的兴趣、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
零起点不意味着零准备,有的放矢才是做准备的硬道理。
那么,幼小衔接应该为孩子升小学准备什么呢?
生活习惯
按时早睡早起
饭前便后洗手
主动整理玩具
主动分担家务
学习习惯
倾听与提问
表达和发言
阅读和书写
合作与分享
遵纪与守时
生活能力
自主力:自己洗漱穿衣、独立上卫生间、整理衣物床铺、自己收拾桌面、正确使用筷子
专注力:坐得住、不分心、看仔细
沟通能力: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理解他人说的话、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
时间管理能力:认识钟表、给事情设定期限、制作计划清单)
自我保护能力
人身安全:应对陌生人等
户外安全:游戏时,体育活动时,玩耍时
隐私安全
居家安全:擦黑板、玻璃,用剪子、刀子
交通安全:行走,作车,过马路等
运动能力
跳绳(小学考试项目)
50米跑(小学考试项目)
球类(左右手拍球、行走拍球)
书写能力(精细运动的锻炼):
正确坐姿
一尺:眼离书本一前臂
一拳:胸离桌面一横拳
一寸:手离笔尖一指节
握笔姿势
一指寸;二指圆;三指齐
控笔训练:连线练习、描画游戏
心理准备
称呼全名:多用大名来称呼孩子
熟悉环境:参观小学,了解校园生活
兴趣激发:亲子共读相关绘本、游戏模拟小学生活、一起准备学习用品
知识的积累
入学前的语文准备:
培养“前阅读”技能:读绘本、讲故事
培养“前书写”技能:控笔训练
入学前的数学准备:
会数数,引导数过20
看到一个物品,能判断方圆
入学前的英语准备:
多听:亲子共读适龄的英文绘本
多看:一起看适龄的英语动画片
(陪小宝练习写字,主要目的在于锻炼他的手部力量,但是写字姿势还是要时时提醒。)
关键词3——知识游戏化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学段,儿童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具有整体吸收能力。
他的学习并不是填鸭式灌输式的学习,而是在自己主动探索、模仿、观察中获得的。
具体包括以下特点∶
在无意注意伴随下的随机性学习。
以感知、动作为伴随的操作式学习。
在生活和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整体化学习。
以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情绪化学习。
学习的结果主要以感知经验的形式存在。
因此,对六岁以前儿童的知识输入,不该依靠书本,而该依靠生活积累。
游戏式互动,比任何教育方式都有效。
我们尝试用一些游戏化的方式来培育孩子的各项能力。
放弃了掰开揉碎地讲道理,反而换来更多笑声,更容易传递出轻松感。
在哈哈大笑中,孩子也在不自觉之中,就习得了生活所需的能力。
感官游戏,培养专注力
1、“找不同”游戏,培养视觉注意力。
2、“打电话”游戏,培养听觉注意力。
3.“转手指”游戏,培养触觉注意力。
画画游戏,培养想象力
1.画图联想。
2.添笔成画。
3.想象插画。
阅读交流,培养表达力
1.配音小游戏。
2.手影讲故事。
3.看图猜故事。
情景模拟,培养社交力
1.猜猜游戏,认知情绪。
2.情景对话,学会应对。
3.闯关游戏,学会独立。
关键词4——家长配合
幼小衔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而是一个家庭,标志性阶段的开始。
其实孩子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家长其实也需要“幼小衔接”——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尽快地融入新的学习节奏,陪伴孩子一起面临小学阶段的挑战。
也许免不了焦虑,也许免不了动摇。
但是别忘了培育孩子不是一个阶段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情。
教给孩子综合的能力,用爱与陪伴去慢慢开启孩子人生新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