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惊人的家庭关系铁律:孩子的快乐,取决于妈妈!而妈妈的快乐,取决于爸爸!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惊人的家庭关系铁律:孩子的快乐,取决于妈妈!而妈妈的快乐,取决于爸爸!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
转载
张俊朋于 2025/01/09 15:13:4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明教育
257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惊人的家庭关系铁律:孩子的快乐,取决于妈妈!而妈妈的快乐,取决于爸爸!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
显示
而爱孩子的第一步,是妈妈自爱,父母相爱,家庭友爱。不知你是否听过心理学上实用率很高的一个定律:踢猫效应。这个定律大概讲的是,上司因为心情不好,在单位训斥了一名员工,这位员工回家后,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蹦蹦跳跳,心里莫名烦躁,就对着孩子一通训斥。孩子感到委屈,这时家里的猫跑了出来,他便发泄情绪般踹了猫咪两脚。猫受到惊吓跑了出去,孩子去追猫,正巧遇到一辆车路过,司机为了躲开小猫,却不慎撞到了路边的孩子。这就是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和发泄方式,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父亲的长期缺位,造成家庭付出的不对等,从而导致母亲承担过多压力,让其心中积攒了一系列坏情绪。而这份“情绪垃圾”的最终接受者,往往正是家里最弱小的存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下,孩子常年遭受着太多心理创伤,精神世界的那根绳子也会一碰就断。“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家衰毁三代。”
一个家庭最大的远见,就是父母不透支情绪,孩子不消耗能量,共同托举出美好的未来。
也就是说,在每个孩子性格培养的重要几年,家庭所给予的安全感,就是促使孩子完善人格的关键因素。一个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对待亲人的态度,都在时刻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三观和认知。从她上初中起,父母似乎就一直在争吵中度日,为了大事争执不休,为了小事也会闹到不可开交。早年间,她父亲忙于赚钱,每天在外奔波劳碌,母亲便任劳任怨,承担了家里的琐事,一边照顾着老人,一边悉心养育儿女。一开始母亲对这样的分工,对于父亲在这个家的缺席,也能表示理解。后来,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父亲的生意上没那么忙了,没想到回家的次数却比以前更少了。他每天不是约着一群朋友去喝酒唱歌,就是在麻将桌上叫不回来。母亲一个人既要做家务,又要照顾家人,尤其是老人生病住院的那段日子,她还要每天在医院和家两头跑,长此以往感到身心俱疲,心里的怨气也越攒越多。母亲想和父亲好好沟通,希望对方能换位思考,但父亲要么沉默,要么选择逃避,躲着不回家。久而久之,精神上的负重,让她的母亲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对着她和弟弟抱怨不休,为了一点小事就会大发雷霆。而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她,时常觉得恐惧和不安,不管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对于家庭始终缺一份安全感和归属感。弟弟变得十分叛逆,学习上开始摆烂,时常逃课跑去网吧打游戏,还多次提出要辍学的想法。著名心理疗养师海灵格曾谈到:“一个家庭中,首要的是夫妻关系,其次是亲子关系。”在很多家庭中,当夫妻关系一步步走向崩塌时,亲子关系也会摇摇欲坠。父亲的长期缺席,让家庭中的付出不再对等,时间久了,就容易压垮母亲的身心。家庭的失和,长久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从而影响一生。因为他深知,事业不是人生的全部,经营好家庭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作之余,他就会待在家里,给家人做饭、洗碗,打扫家里的卫生,还会陪妻子逛菜市场,关注儿子的成长。正因为有这份体贴和相互付出,他和妻子结婚40年,依然恩爱如初、不离不弃。他们的儿子在这样温馨和睦且有爱的家庭中长大,自然成长得十分出色。“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某个标准,因为这个是让我不懈怠的一个原因。”
父爱的缺位,母亲的痛苦,家庭的失和,往往就是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导火索。一家人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生活态度、品行举止,就是孩子最直接的镜子,引导他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家庭关系不融洽,孩子也会从中学到冷漠、暴力的待人方式,在通往未来的路上越走越偏。
父母感情稳定,家庭其乐融融,孩子的内心也会种满阳光,对待学业和生活都会更加积极向上。
老话说得好:“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同理。一个人赚的钱再多,都填不上家庭分崩离析时的悲哀。有远见的家庭,都是一家人齐心协力,父亲和母亲共同努力,托举出孩子的美好未来。
晚饭过后,孩子在房间写作业,母亲在厨房收拾碗筷,父亲则坐在客厅悠闲地看手机。于是训斥孩子:“你要对自己负点责任,写作业就不要看手机,快点做……”回头又看到丈夫还继续刷着手机,瞬间燃起怒火,开始大喊:“你不要整天只知道看手机,给儿子做一点榜样好不好!”她发泄完情绪后,心里的不满还是无法平息,便继续冲到儿子房间斥责:“这么长时间怎么就做这么一点点,在搞什么,上次考试考这成绩,下次怎么好意思,初三了!”说完一通后,还是消不了气,又继续跑到客厅,对着丈夫大吼:“孩子初三了,你多少要管一管,工作忙工作忙,这个家是我一个人的,孩子要我管,你总得管管这个孩子。”一整个晚上,这个家就像是陷入了负能量的循环,怒火越烧越旺,争吵声中,孩子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功课也难以完成。在此过程中,全家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埋怨和无休止的痛苦中,孩子的能量也会一点一滴被消耗。演讲的最后,陈默老师总结道: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是什么?“是脐带剪断了,潜意识完全连在一起,母亲的情绪是直接传递给孩子的。”母亲的心态失衡,情绪失控,最终导致孩子受到影响,成长过程中精神能量始终缺失一部分。一个家庭中,想要培养出色的孩子,首先是父亲在陪伴中对于孩子认知和格局的塑造。其次就是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性格养成的影响。“船王”赵锡成的家庭曾一度被很多人称作“模范家庭”。他的六个女儿几乎都毕业于常春藤名校,四女儿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小女儿赵安吉一度被誉为新一代“华人女船王”。有人曾问赵锡成:您是怎样将孩子们培养得如此出色的?他笑着回答:“这说明我一生爱我太太,真是爱对了。”早年间,赵锡成虽然忙于拼搏事业,但从未忘记妻子朱木兰为家庭的付出。当他的事业有所成就时,就立即将妻子和女儿接到了身边,只希望一家人能够待在一起。那些年,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朱木兰从不抱怨,情绪十分稳定,把生活经营得井井有条。除了打理好家庭,她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懂得赞美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不忘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女儿在学校遇到挫折时,她会耐心地开导,帮助女儿解开心结;女儿长大后想出去闯荡,她也会理解孩子,给予其最好的支持。不管生活处于任何境地,她都没有垂头丧气,也没有为了家庭就此放弃自我。小女儿上小学后,尽管已至中年,她还是坚持学习,进入纽约圣约翰大学学习,并获得学位。赚钱之余,夫妇俩就会带着女儿们出去见世面,长见识,家境落魄的那几年,一家人就去参观一些免费景点。“要与人争,更要与自己争,争平等,争独立,不放弃,不退让。”在父亲的陪伴和引导下,在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中,六个女儿都在各自领域有了极高的成就。“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骄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精神世界受到了什么样的滋养,就会形成什么的性格,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如果说父亲是家的支柱,那么母亲就是家的灵魂,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能量源头。给孩子再富足的条件,都不如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一家人在一起,少一些怨言,多一些鼓励,父母共同为孩子引路,终会照亮孩子未来的人生。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拥有大智慧的父母,从不会一味地斥责孩子,而是懂得先修炼好自己,为孩子打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充分给予孩子成长所必需的“营养条件”。家庭日常相处中,父母以什么样的标准要求孩子,先要学会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教育路上,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剔除所有不利因素,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想要养出一个善解人意、活泼开朗的孩子,父母就要懂得控制情绪,互相理解包容,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自在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和睦了,父母相处融洽了,孩子自然也会从中收获满满的能量。想要教出一个积极向上、勇敢自信的孩子,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携手担起该担的责任,给孩子做好领路人。人生的目标明确了,规划完善了,往后的路只会越走越顺。父亲和母亲一起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停止家庭的内耗,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从这3件事做起,成就孩子的未来: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双方都要做好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要把一切责任推给另一半。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找到问题根源。一个家庭中,任何人的过度牺牲,都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情绪崩溃。教育过程中,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对于家庭成员的责备,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是促进家庭和睦的关键因素。为人父母,把自己修正好,把生活经营好,孩子的未来也会看到更美丽的风景。教育的结果,往往都是父母奋力托举的成果。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