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哈佛大学研究: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附0-18岁分龄运动清单)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哈佛大学研究: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附0-18岁分龄运动清单)
转载
张俊朋于 2025/01/09 15:13:4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明教育
657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哈佛大学研究: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附0-18岁分龄运动清单)
显示
生命在于运动,想要给孩子的人生道路助力加油,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孩子的未来,短期来看拼的是学习能力,可是往往走到最后,拼的却是体力。未来走得最稳走得最远的人,一定是那些坚持运动的孩子。
人的大脑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变化。因此,大脑是有可塑性的,而且越用越灵活。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雷迪在《体育改变大脑》一书中提到:运动后人们的词汇学习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20%。也就是说,坚持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提升意志力,还能让孩子的智力和反应能力得到提升。科学家曾经通过对小白鼠做实验,发现运动能刺激大脑里一些蛋白质含量的增高,这些蛋白质对于大脑负责学习能力部分的生长,至关重要。有科学研究证明:当人在运动时,血管适度收缩,血液循环加速,大脑的供血量就会大量增加,从而有利于大脑神经细胞的代谢;促进脑细胞的正常发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认知能力提升非常有益处。对孩子来说,想要他变得更聪明,就要从感官运动入手。正确的运动锻炼,可以帮助孩子促进“感官体验”,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非常大的作用。孩子运动神经的培养必须与孩子的机体所要建立的所有协调运动相符合。孩子通过运动来促进大脑的发育,主要是培养两大技能:二是感觉神经系统功能,让孩子通过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评价,为自己的智力发展打好基础。
孩子越运动,越聪明,原因在于运动可以使大脑内的海马状突起变大,而这部分区域是主管学习和记忆的。每年那些高考状元,他们在传授学习方法的时候,有一项几乎是学霸们的共性,那便是兴趣广泛,爱好体育运动。很多家长都说,现在的孩子内心都很脆弱,仿佛有一颗“玻璃心”,经不起半点的批评,也忍受不了一点的压力。林语堂先生曾经翻译过一本书叫《靠自己成功》,里面有段话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小孩的回答是:“其方法就在每次跌跤后,立刻就爬起来!”
就像在冬奥会上自由式滑雪少女谷爱凌,所有人都羡慕她的高光时刻,却不知所谓的天才,是无数次的摔倒,是日复一日的苦心钻研,是挫折之后的咬牙坚持。无论我做这个动作最后落(成功)还是不落(失败),我都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我挑战这个动作,就是想让全世界都能看到我心里的想法。
唯有内心强大,平静如水,才能在如此竞争激烈的赛场上,以平常心看待输赢。心静了,就能将平日的训练发挥到极致。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100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
坦然面对失败,面对挫折,这是孩子成长路上必须要学习的一课。而运动,则是对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
有些家长会有疑问,在家里的乖乖孩子,怎么总是在学校打架?事实上,研究表明孩子的攻击性,需要透过教育来引导、升华为正面行为。除了善良行为的认同学习外,多运动是很好的宣泄管道,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使孩子拥有正向的情绪。记得一次考试成绩出来,我考得很糟糕,心情一下子跌到低谷,感觉世界都没有爱了。迈着轻盈的步伐、听着沉重的呼吸声,汗水和泪水一起从脸上冒出,那一刻心就放下来了。
不论是在家写作业感到乏味枯燥时,解不出难题心烦意乱时,或者心情不好时……很多这样郁闷的时刻,运动让都可以让孩子变得平静和坚强。
体育运动,锻炼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在磨练人的精神和意志。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运动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有多大?”有一条高赞回答这么说:“运动让孩子变得勇敢且自律。”70岁的他处理繁琐的外交工作时,游刃有余,具有大国风范,而这位优秀且忙碌的人还是一位运动达人。2015年3月,王毅在瑞士参加会议期间,一组在日内瓦湖边慢跑的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的王毅体态轻盈、步伐矫健。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曾多次说,自己能够坚持写作,全仰赖于每天坚持跑步。他从33岁开始跑步,每天按照规定的公里数目,已经坚持跑了三十余年。他说自己写小说的方法与灵感,许多都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得到的。
如果孩子对运动毫无兴趣,在家长的强制下被动参与,是不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的,也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像饭后一起去公园散散步,周末去约上好朋友来一次亲子赛等活动,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魅力。一般来说,儿童在参与擅长的运动时,更容易产生快乐的体验和愉悦的感受。在培养孩子良好运动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身体能力和最基础的运动能力。让孩子拥有参与运动锻炼过程中所需要的平衡性、协调性、稳定性,速度等运动能力。另外,家长们还要关注一些有关运动锻炼的常识性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在参与体育锻炼时的获得感,也能避免孩子在运动过程中受伤,降低运动伤害风险。由于各个年龄阶段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各个器官承受性等都不相同,因此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黄金锻炼方案”。家长在培养孩子运动习惯的时候可参照以下建议,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尽量做到适度、适量。
2岁以下的孩子,心肺、脊柱、骨骼等都尚未完全发育,应以建立运动规律为主,让孩子对运动有认知就行了。比如说,可以让孩子多多练习翻身、爬行,训练四肢的活动能力。这一阶段是孩子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发展的黄金期。我家女儿3岁左右,就特别钟情于骑平衡车和自行车,这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一开始孩子还有些害怕,摔倒了也忍不住会哭,但练着练着胆量就大了,每天在小区花园里“横冲直撞”。同时,她的性格也坚韧了不少,摔倒了就自己爬起来继续骑。一些攀爬类运动,还有跳绳、踢足球等等,都可以让孩子慢慢尝试。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适合参加对抗性、竞技性非常强的项目。父母可以带孩子出去跑步,或者游泳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还可适当给孩子增加一些简单的对抗项目,比如击剑、跆拳道。一些小的负重力量训练,比如仰卧起坐、哑铃操等等也可以尝试。数据显示,10岁是孩子的发胖高峰,有些孩子还容易出现激素紊乱,所以每天至少要保证30-60分钟的运动时间。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骨骼质量和肌肉含量也会激增,到17岁基本接近成年人水平,这个阶段孩子的爆发力、速度、耐力等都在快速增长。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等运动都可以自由选择,主要还是要看孩子喜欢什么。父母们可以在遵循孩子成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带孩子接触不同种类的运动,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快乐。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喜好,选择1-2项运动坚持下去。
人的一生应该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另一个就是运动场。
学会什么时候去努力奋争,也学会什么时候去承认失败......别再让孩子拘泥于狭小的房间和冰冷的书本了,带着他们一起,去奔跑、去锻炼、去感知。孩子需要的,是强壮的身体、自信的笑容,还有刻在骨子里的坚韧。他跑的每一次步、流的每一滴汗,都会成为他健康成长最好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