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过度焦虑孩子前途的家长,如何判断你是否属于过度养育?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教育培训 / 正文

11文章频道通栏广告.pn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过度焦虑孩子前途的家长,如何判断你是否属于过度养育?

转载 张俊朋2025/03/18 16:34:3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明教育 8317 阅读 0 评论 4 点赞

我们孩童时期都经历过一些困境,也许是物质上的匮乏,也许是缺乏关爱。

这些困境在冥冥之中带给我们一股力量,让我们的心中升起这样的信念当我成为父母时,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我要尽我所能帮助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父母带着爱意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甚至不惜自我牺牲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孩子并不能如父母所愿,变得成熟且自信。

相反,父母越是努力鼓励、支持、陪伴孩子,越是费尽心思调动身边的资源帮助孩子,他们的孩子就越是叛逆、拖延,甚至脆弱、情绪化、厌学、频繁地自我伤害。

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解决,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是恰当的,爱的尺度是什么,如何培养一个强大、独立且自信的孩子……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适度养育》作者朱迪思·洛克博士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上述问题,分析了当代养育环境和养育方式的变化特点,结合相关学术理论,总结出过度养育的特点,并分析了过度养育的后果,引导父母自行思考。同时,她提供了一些方法论,以帮助父母培养出独立、自信、懂得进行自我调解的孩子,从而帮助父母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让自己的关爱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错误的过度养育有哪些特征

作者洛克特地给我们画了一张图,通过家长对孩子的回应,以及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这两个维度,把亲子养育细分为四个维度,也就是四种模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所谓回应,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照料和关爱,而要求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通过言传身教、激励与惩戒,确保孩子达到期望的各种手段。

那到底什么是过度养育呢?儿童心理和教育家认为,同时对孩子做出要求,并对孩子的要求做出了回应的权威型育儿模式是最理想的。

然而今天很多孩子家长的想法却陷入了一种思想误区,那就是既然自己在育儿中的投入和得到的回报成正比,那么自己只要不断追加投入,就可以持续得到不断增长的回报。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家庭对孩子的回应,也就是资源投入以及对孩子的要求,都升高到了一个非正常乃至极端的水准。

按照作者洛克的说法,这种同时具备极端回应和极端要求的养育模式,才是过度养育。作者给我们总结了在养育过程中极端回应和极端要求的几个特征。

首先,过度养育在回应方面的特征包括:

1.家庭生活以孩子为绝对中心展开,父母甚至会放弃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工作升迁机会,就为了维持已经过分充裕的亲子相处时光。

2.为孩子提供物质极大充裕的童年生活,甚至超越父母收入可承受的标准。

3.过度关注孩子的情绪,为孩子各种失范甚至不良行为找借口并做出过度解读,从而导致孩子发现自己利用最轻微的行为也可以让父母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并实现情感勒索。

4.对孩子过度信任。如果孩子犯错,父母常常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从而使得孩子习惯于撒谎,甚至会让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受害者心理,拒绝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应有的责任。

反过来说,极端要求和对孩子的极端回应,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家长的思维定式就是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那孩子就理应给自己相应的回报。

在过度养育中,父母的极端要求通常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1.在学业和特长技能上要求孩子出类拔萃,无视孩子的能力、天赋短板,不断压迫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让孩子不断自我加压,一点挫折都会让他们感到心理崩溃。

2.在人际关系上,要求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社交明星,甚至为孩子的社交规定了严苛的量化标准,结果就是孩子认为自己真的有社交障碍,或者干脆把社交生活决定权交给父母。

3.强迫孩子保持快乐,忽视孩子真正的情绪表露。

书里面举了湖南一位天才少年魏永康,因为母亲过度养育而最终失败的例子,当然,还有一部分父母,他们的过度养育就是直接的放纵和溺爱,投入高但是要求低。

作者洛克形象的称之为直升机父母或者割草机父母,他们时刻盘旋在孩子头顶,孩子遇到风吹草动,这些父母就会直接空降,对孩子施以援手,清除障碍。

洛克说,家长这种行为将直接导致孩子无法独立面对问题,接受现状,并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并且会形成各种心理缺陷与人格障碍。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过度养育的出现?首先是孩子的自由意志和各类物质精神需求,其次是孩子的自尊,然而对自尊的过分强调和重视,导致了一种养育观念上的误区,那就是优秀的孩子都是高自尊的。

而孩子是否能够具备高自尊人格,原生家庭环境几乎要负担全部责任,所以孩子在各个方面只要表现不佳,就会被笼统地归咎为第一自尊人格在搞鬼,换句话说,是家长对孩子的照顾不周,导致了这种情况。

然而,问题的起因可能截然相反,由于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和资源,从而让孩子形成了一种特权感,认为自己是整个家庭乃至世界的中心,可以在任何关系和场所中为所欲为。

更糟糕的是,如果父母错误的把孩子的反常表现归咎于低自尊,那么很可能会对孩子继续过度补偿,从而进一步助长孩子的恶劣行为,强化他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而恶果最终会在他们步入社会或成年后集中爆发。

那么在父母过度养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到底有哪些问题呢?

作者洛克就使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称呼:叫盆景儿童。

盆景大家都知道是用来装饰居室或者庭院的家养植物,被种植在不大的容器里,经常被修剪,以适应主人的审美和环境,盆景根系浅薄,生命力非常脆弱,难以经受气候变动,离开主人的休憩和照顾就会枯萎死亡。

而盆景儿童,顾名思义,就如同盆景一样,高度依赖主人,也就是父母的照料。父母如同修剪盆景一样,对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做出种种干预和规划,这些都导致盆景儿童在进入社会后无所适从。

因为他们在独立生活后会发现,其他人不会像父母那样时刻关注和照顾自己。而盆景儿童则早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路径,如果缺乏这种无时不在的关心,他们将陷入崩溃,无法生存。

作者给我们列举了盆景儿童的种种缺陷,首先是生活自理能力差,过度依赖父母以及他人。

其次是心理弹性差;由于父母包揽一切盆景,儿童缺乏面对挫折的机会,当然也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心理调试能力,一点小小的不顺就能让他们深受打击,自我价值感严重受挫,难以恢复。

第三是持续的焦虑和不健康的完美主义倾向。

最后是孩子由于家长的过度投入而产生了一种特权感,认为不仅是父母,所有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一旦孩子在过度养育下变成了盆景儿童,那么亲子关系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同时在伤害家长和孩子。


适度养育的原则和具体方法

如何才能实现适度养育,避免自己的孩子变成盆景儿童呢?作者洛克提出了两个原则,首先,他继续用培养植物作为类比,提出要想让孩子茁壮成长,就必须让他们经历风吹雨打,帮助孩子长出更为结实的枝干和更发达深深埋进土壤的根系。

其次,家长应该对孩子的需求进行适度回应,同时把对孩子的期望降到适度标准。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洛克强调说,父母肯定要在妥善照料孩子的同时,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信,因为自信是独立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重视亲子相处的质量,而非时间。说白了,和孩子共度的时光并不是越久越好,最佳解决方案是短暂而高频的共处。

关于这一点,洛克的解释是,首先,亲子间的相处时间越长越难保持一个愉快的理想模式。其次,短暂的分离其实有助于孩子逐步培养安全感和自信心。

孩子已经和父母享受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所以他们会逐步学会在短暂的分离中自娱自乐,自主探索周边世界,这样既不会出现分离焦虑,也不会对父母过度依赖。

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信的第二个要诀是积极但恰当的表扬。

重点在于三个原则:一、表扬要集中在孩子行为的细节上,不要大而化之用那些夸张的大词儿,比如你真是个天才,诸如此类。

二、赞扬的行为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调整,不要因为孩子做了那些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而给予表扬。

三、父母的赞扬重点是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禀赋。

实现适度养育,避免孩子成为盆景儿童的第二个关键点是帮助孩子融入同龄人圈子,成为受欢迎的小伙伴,从而让孩子能及早开发共情能力,尊重他人需要,日后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在家庭中,盆景儿童由于得到了过分充裕的物质生活和来自家人无时不在的关注,所以往往也容易滋生出缺乏社交技巧和同理心,以及自我中心的倾向,这些缺点都会严重妨碍孩子在家庭之外展开正常的社交。

实际上,那些频繁出现在社会新闻中,在公共场合扰乱秩序、妨碍他人的熊孩子,其实并非天性恶劣,而是父母教育失当的产物。

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首先,在家庭生活、亲子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留意别人的情绪和体验。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绘本的时候,一起探讨人物角色的感受,鼓励孩子通过这些角色的选择、面部表情来推断他们的内心活动。

其次,父母还可以让孩子旁观自己对一些家庭活动的讨论,以便学会照顾他人感受,满足他人需要,例如去哪里过周末或者聚餐,在购物时如何分配消费开支,以便兼顾全家人的需要等等。

毕竟,父母的实际行为才能有效激发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欲望。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在家庭生活中以同样的原则来执行。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尽可能创造足够的同龄人社交沟通机会,让孩子能够得到充分练习,即使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挫折,也不要贸然加以干预,让孩子自己去摸索解决方案。

避免孩子成为盆景儿童的第三个要点是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让他们尽早建立从逆境中恢复心态平衡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商。

通常,那些深爱孩子的父母往往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式,只有完美的童年,孩子才能拥有自信和健康的心理。结果事与愿违,这些盆景儿童,已经把万事顺遂的生活当成了常态,压根儿没有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接受一个真相。我们生命中大多数的时光都将是普通的一天,在小小的美好幸福之外,必然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我们的付出未必有回报,我们相信的正义、公平原则也会常常失灵,而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说白了就是他们会认定自己的生活是由环境决定的,是被别人支配的,自己没有能力也不应该去着手改变这种情况。

作者洛克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建立足够强大的心理弹性,正确的方式应该是:

第一,让孩子体验所有的情情绪,愤怒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建立面对困难的能力和信心。

第二,如果孩子的情绪是合理的,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选择倾听并与孩子共情。

第三,如果孩子提出了过分要求,不要答应,但可以允许孩子情绪宣泄。

最后,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可以向孩子流露负面情绪,但应该同时告诉孩子,成年人能够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不要向孩子寻求过多安慰。

避免孩子成为盆景儿童的第四个要点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

作者提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天生就比较强,知道能够在父母要求下停止玩耍,乖乖睡觉,能在上学后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后再游戏。

不过大多数的孩子则需要父母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规制,一般来说,孩子发展自我调节能力的黄金关键时期是三到七岁,所以培养必须从这个年龄段开始。

对此,作者洛克维家长提出了三条要求,一、父母需要设置有效的家庭规则,布置各种常规任务分配家务;二、下达指令时简洁有效;三、对违规行为实施惩戒。

同时,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些规定,这样会有效激发孩子的模仿和遵守行为,所有家庭成员都会获益匪浅。


进行适度养育,避免孩子成为盆景儿童的第五个要点,叫后退一步,让孩子站起来。说白了,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学会逐渐放手,允许孩子变得独立,相信孩子的能力,这样孩子才会更有责任感并成熟起来。

当然,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很多能力的培养无法设立量化指标,比如道德观念、自律、个人动机的培养。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种类似无菌实验室一样的环境,让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危险和复杂性一无所知,而是应该在一种相对坦诚和开放的气氛中和孩子展开交流和沟通。

话题可以涉及一切在成长中遇到的风险。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如何看待同龄人怂恿你尝试酒精?在男女亲密关系上怎么才能算得体合适等等。

你可以让孩子诚实地说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真实想法,即使这些念头是错误幼稚的,家长也不必大惊失色或者开始斥责,而是首先跟孩子指出这些错误选择的危害到底在哪里,将如何损害自己的长期利益。

家长也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比如观看完一场合家欢电影之后,和孩子探讨这些角色为什么会做出剧情中的选择,这些选择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对人物的最终命运起到了哪些决定性的作用。

切忌在讨论中不要简单的告诉孩子哪些角色是好人或者坏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中立全面的思维模式。

对为人父母的我们,或许有颇多的借鉴方法,《适度养育》给父母提供了一套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的方法。

父母应该对孩子采取一种“适度养育”的模式,果断削减那些过剩、不必要的物质和关注投放,并且降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预期。真的爱孩子,请接受他的长短处,不一定要出类拔萃,带着孩子亲身体验生活,从现实中找到自信;父母养育孩子是为了有一天孩子可以走出家门创造他们精彩的生活。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